52.5万尾优质水产鱼苗“云放”大海 2021中国·烟台第三届海洋放鱼节成功举办
- 分类:公司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6-06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6月6日是全国放鱼日。当天上午,2021中国·烟台第三届海洋放鱼节公益活动暨世界海洋日宣传活动在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举办,大泷六线鱼、黑鮶等52.5万尾优质水产苗种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放归大海。
本次放鱼节以“养护水生生物 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在最大可能减少人员聚集前期下,为给予更多愿意参与增殖放流和海洋生态环境修复事业的社会各界人事提供参与机会,活动分为“云上”、海上和栈桥现场同时开展。其中,“云上放鱼”由监管方统一育苗管理、统一定点放流、统一定制唯一编码专属“放鱼包”交由专业人员放流,借助互联网优势为全国百万网友搭建线上认购渠道,用户足不出户通过平台观看直播或回放参与放鱼,这也是继去年“尝鲜”后,烟台及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第二次开展“云放鱼”。现场放鱼代表由线上答题选定的家庭和部分企业家、志愿者、渔业协会代表参加。海上放鱼由专业人员乘船出海放流。
烟台开发区海洋经济发展局党委委员、海洋经济处处长徐希水介绍到,增殖放流是国内外公认的养护水生生物资源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烟台作为全国著名的海洋牧场示范之城,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打获批以来,将增殖放流和海洋生态修复作为开展差异化探索的重要方向。针对前期增殖放流活动存在的放流资源闲散、难以统筹联动、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烟台片区在农业农村部等业务部门的指导下,立足国家战略,在全国率先将政企社科四方联动机制引入增殖放流体系,构筑起政府引导、科研支撑、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海洋生物资源‘大养护’格局,成效明显,得到国家部委和省市肯定。
记者了解到,“大养护”格局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品种有指导。为改变以往生物资源修复品种缺乏目录指导,社会公众放流无序、盲从的问题,烟台片区在全国率先制定了《黄渤海重要野生水生生物资源增殖品种指南》,给社会公众及育苗单位提供一个清晰明朗的指导性目录清单。由海洋渔业部门、国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根据目录确定渔业增殖放流品种结构和规模,于每年6月定期向社会公布放流品种目录,通过引导,集合社会力量科学修复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态链的完整性。
其次,是参与有平台。在全国率先出台《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社会资金募集管理规定》,对社会性增殖放流资金进行集中管理、统一使用、开源节流,提高社会资金使用效率。通过搭建山东省云放鱼平台、烟台一手通资讯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组织社会公众通过线上统一认购、线下独立打包、指定地点、集中放流的方式引导民众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增加社会参与度和增殖放流的体量,规避了因社会无序放生对生态链的破坏。
再者,是流程有管控。一是搭建了苗种繁育规范体系,制定育苗计划,有效保障了增殖品种的供应量。二是搭建了本地野生物种驯化体系,在全国率先通过组织企业编制《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野生驯化方案》,指导企业对工厂化繁育的苗种进行野生环境生存能力的培养,提高增殖放流品种放归大海后对自然条件的适应率。三是搭建了苗种养殖标准体系,按照GB/T31600要求,收集340项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通过“国家海水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验收,为科学育苗、有效增殖提供了标准化的养殖示范规程。四是搭建了资源修复长效监督评价体系,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以拖网调查的方式跟踪监测增殖效果,出具评价报告及时向公众发布,以社会公众的有效监督倒逼渔业主管部门和企业优化增殖放流实施体系,使水生生物资源修复形成螺旋上升态势。
烟台开发区海洋经济发展局局长常胜军告诉记者,烟台历来重视增殖放流工作,在全国首个将“放鱼日”升级为“放鱼节”公益活动。尤其是在水产苗种领域,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在全国率先突破了海带、对虾、扇贝、海水鱼、刺参等水产苗种繁育技术,为全国海洋增殖放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苗种,引领了五次海水养殖浪潮。他表示,“下一步,烟台片区将继续把海洋作为差异化探索核心方向,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继续优化社会化放流模式,完善社会放流监管体系,集聚全社会社会力量投入增殖放流事业,建设烟台片区海洋种业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加强与日韩在种苗繁育、资源修复方面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毗邻海域生态持续向好。”
52.5万尾优质水产鱼苗“云放”大海 2021中国·烟台第三届海洋放鱼节成功举办
【概要描述】6月6日是全国放鱼日。当天上午,2021中国·烟台第三届海洋放鱼节公益活动暨世界海洋日宣传活动在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举办,大泷六线鱼、黑鮶等52.5万尾优质水产苗种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放归大海。
本次放鱼节以“养护水生生物 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在最大可能减少人员聚集前期下,为给予更多愿意参与增殖放流和海洋生态环境修复事业的社会各界人事提供参与机会,活动分为“云上”、海上和栈桥现场同时开展。其中,“云上放鱼”由监管方统一育苗管理、统一定点放流、统一定制唯一编码专属“放鱼包”交由专业人员放流,借助互联网优势为全国百万网友搭建线上认购渠道,用户足不出户通过平台观看直播或回放参与放鱼,这也是继去年“尝鲜”后,烟台及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第二次开展“云放鱼”。现场放鱼代表由线上答题选定的家庭和部分企业家、志愿者、渔业协会代表参加。海上放鱼由专业人员乘船出海放流。
烟台开发区海洋经济发展局党委委员、海洋经济处处长徐希水介绍到,增殖放流是国内外公认的养护水生生物资源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烟台作为全国著名的海洋牧场示范之城,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打获批以来,将增殖放流和海洋生态修复作为开展差异化探索的重要方向。针对前期增殖放流活动存在的放流资源闲散、难以统筹联动、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烟台片区在农业农村部等业务部门的指导下,立足国家战略,在全国率先将政企社科四方联动机制引入增殖放流体系,构筑起政府引导、科研支撑、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海洋生物资源‘大养护’格局,成效明显,得到国家部委和省市肯定。
记者了解到,“大养护”格局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品种有指导。为改变以往生物资源修复品种缺乏目录指导,社会公众放流无序、盲从的问题,烟台片区在全国率先制定了《黄渤海重要野生水生生物资源增殖品种指南》,给社会公众及育苗单位提供一个清晰明朗的指导性目录清单。由海洋渔业部门、国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根据目录确定渔业增殖放流品种结构和规模,于每年6月定期向社会公布放流品种目录,通过引导,集合社会力量科学修复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态链的完整性。
其次,是参与有平台。在全国率先出台《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社会资金募集管理规定》,对社会性增殖放流资金进行集中管理、统一使用、开源节流,提高社会资金使用效率。通过搭建山东省云放鱼平台、烟台一手通资讯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组织社会公众通过线上统一认购、线下独立打包、指定地点、集中放流的方式引导民众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增加社会参与度和增殖放流的体量,规避了因社会无序放生对生态链的破坏。
再者,是流程有管控。一是搭建了苗种繁育规范体系,制定育苗计划,有效保障了增殖品种的供应量。二是搭建了本地野生物种驯化体系,在全国率先通过组织企业编制《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野生驯化方案》,指导企业对工厂化繁育的苗种进行野生环境生存能力的培养,提高增殖放流品种放归大海后对自然条件的适应率。三是搭建了苗种养殖标准体系,按照GB/T31600要求,收集340项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通过“国家海水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验收,为科学育苗、有效增殖提供了标准化的养殖示范规程。四是搭建了资源修复长效监督评价体系,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以拖网调查的方式跟踪监测增殖效果,出具评价报告及时向公众发布,以社会公众的有效监督倒逼渔业主管部门和企业优化增殖放流实施体系,使水生生物资源修复形成螺旋上升态势。
烟台开发区海洋经济发展局局长常胜军告诉记者,烟台历来重视增殖放流工作,在全国首个将“放鱼日”升级为“放鱼节”公益活动。尤其是在水产苗种领域,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在全国率先突破了海带、对虾、扇贝、海水鱼、刺参等水产苗种繁育技术,为全国海洋增殖放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苗种,引领了五次海水养殖浪潮。他表示,“下一步,烟台片区将继续把海洋作为差异化探索核心方向,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继续优化社会化放流模式,完善社会放流监管体系,集聚全社会社会力量投入增殖放流事业,建设烟台片区海洋种业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加强与日韩在种苗繁育、资源修复方面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毗邻海域生态持续向好。”
- 分类:公司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6-06
- 访问量:0
6月6日是全国放鱼日。当天上午,2021中国·烟台第三届海洋放鱼节公益活动暨世界海洋日宣传活动在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举办,大泷六线鱼、黑鮶等52.5万尾优质水产苗种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放归大海。
本次放鱼节以“养护水生生物 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在最大可能减少人员聚集前期下,为给予更多愿意参与增殖放流和海洋生态环境修复事业的社会各界人事提供参与机会,活动分为“云上”、海上和栈桥现场同时开展。其中,“云上放鱼”由监管方统一育苗管理、统一定点放流、统一定制唯一编码专属“放鱼包”交由专业人员放流,借助互联网优势为全国百万网友搭建线上认购渠道,用户足不出户通过平台观看直播或回放参与放鱼,这也是继去年“尝鲜”后,烟台及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第二次开展“云放鱼”。现场放鱼代表由线上答题选定的家庭和部分企业家、志愿者、渔业协会代表参加。海上放鱼由专业人员乘船出海放流。
烟台开发区海洋经济发展局党委委员、海洋经济处处长徐希水介绍到,增殖放流是国内外公认的养护水生生物资源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烟台作为全国著名的海洋牧场示范之城,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打获批以来,将增殖放流和海洋生态修复作为开展差异化探索的重要方向。针对前期增殖放流活动存在的放流资源闲散、难以统筹联动、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烟台片区在农业农村部等业务部门的指导下,立足国家战略,在全国率先将政企社科四方联动机制引入增殖放流体系,构筑起政府引导、科研支撑、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海洋生物资源‘大养护’格局,成效明显,得到国家部委和省市肯定。
记者了解到,“大养护”格局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品种有指导。为改变以往生物资源修复品种缺乏目录指导,社会公众放流无序、盲从的问题,烟台片区在全国率先制定了《黄渤海重要野生水生生物资源增殖品种指南》,给社会公众及育苗单位提供一个清晰明朗的指导性目录清单。由海洋渔业部门、国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根据目录确定渔业增殖放流品种结构和规模,于每年6月定期向社会公布放流品种目录,通过引导,集合社会力量科学修复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态链的完整性。
其次,是参与有平台。在全国率先出台《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社会资金募集管理规定》,对社会性增殖放流资金进行集中管理、统一使用、开源节流,提高社会资金使用效率。通过搭建山东省云放鱼平台、烟台一手通资讯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组织社会公众通过线上统一认购、线下独立打包、指定地点、集中放流的方式引导民众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增加社会参与度和增殖放流的体量,规避了因社会无序放生对生态链的破坏。
再者,是流程有管控。一是搭建了苗种繁育规范体系,制定育苗计划,有效保障了增殖品种的供应量。二是搭建了本地野生物种驯化体系,在全国率先通过组织企业编制《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野生驯化方案》,指导企业对工厂化繁育的苗种进行野生环境生存能力的培养,提高增殖放流品种放归大海后对自然条件的适应率。三是搭建了苗种养殖标准体系,按照GB/T31600要求,收集340项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通过“国家海水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验收,为科学育苗、有效增殖提供了标准化的养殖示范规程。四是搭建了资源修复长效监督评价体系,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以拖网调查的方式跟踪监测增殖效果,出具评价报告及时向公众发布,以社会公众的有效监督倒逼渔业主管部门和企业优化增殖放流实施体系,使水生生物资源修复形成螺旋上升态势。
烟台开发区海洋经济发展局局长常胜军告诉记者,烟台历来重视增殖放流工作,在全国首个将“放鱼日”升级为“放鱼节”公益活动。尤其是在水产苗种领域,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在全国率先突破了海带、对虾、扇贝、海水鱼、刺参等水产苗种繁育技术,为全国海洋增殖放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苗种,引领了五次海水养殖浪潮。他表示,“下一步,烟台片区将继续把海洋作为差异化探索核心方向,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继续优化社会化放流模式,完善社会放流监管体系,集聚全社会社会力量投入增殖放流事业,建设烟台片区海洋种业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加强与日韩在种苗繁育、资源修复方面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毗邻海域生态持续向好。”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推荐新闻
力合(烟台)创新论坛暨“清华校友三创大赛”优秀项目烟台行在烟台开发区开幕
荣昌新荣耀,癌症治疗新希望!中国首个国产ADC新药在开发区宣布上市!
52.5万尾优质水产鱼苗“云放”大海 2021中国·烟台第三届海洋放鱼节成功举办
在线咨询
Copyright © 2021 山东峻杰会议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鲁ICP备xxxxxxx号-1